西皮 - 唱腔技巧闷帘导板与一般导板的唱法基本一致,但是在演员没有上场的情况下先在幕后唱的,如 《消遥津》 中的刘协(汉献帝)在幕内有一大段唱“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”就是帘帘导板,唱完后人物才出场。但这一但是二黄导板,不是西皮导板。 如果您还想知道类似的名称,可以简单举几个例子。首先,西皮与二黄最显著的区别就在音律。西皮主要表现明快亮丽,二黄主要表现低沉悲婉,在此无法说明,只能告诉您:西皮是[眼起板落],即敲鼓开唱,打板收音,二黄则是[板起板落],开唱与收音都在打板上。这是板式上的一点重要区别。知道了板和眼,就可以向您解释其他的名称了。 西皮以节奏来划分,可以分为“西皮导板”,就是前面提到的板式,在此不重复。 然后是“西皮慢板”,也叫“西皮三眼”,如名是打一板,司鼓的鼓师要用一定的节奏在鼓上敲三次再收板,以此为一个小段落,也就是“一板三眼”。这三眼按次序分为“头眼”、“中眼”和“末眼”。演唱者的开唱在第二次敲鼓开始,也就是“中眼”。(例:老生 《空城计》 ,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,青衣《坐宫》,猜一猜驸马爷袖内机关等。) 然后是“西皮原板”,是为“一板一眼”,演唱者的开唱就在眼上。但唯独青衣的西皮原板依然是一板三眼,开唱仍要找中眼,这一点要特别注意。(例:老生《失街亭》,两国交峰龙虎斗,青衣《凤还巢》,本应该随母亲镐京僻难等。) 然后是“西皮流水”,因为节奏加快,所以在打击中省略了“眼”,只流下“板”。但这并不是没有眼,眼就在两次响板的中间,要凭演唱者自己体会。(例:老生《三家店》,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,青衣《女起解》,苏三离了洪洞县等。)还有更快的“西皮快板”,如《铡美案》中净行的“驸马爷进前看端祥”。 在原板与流水板中间,有一种板式叫“西皮二六”,节奏比原板稍快(有的几乎一样),但也是有板无眼。常见的有《空城计》中“我正在城楼观山景”的老生戏,还有《武家坡》中的“指着西凉高声骂”的青衣戏。 在这些正规板式间,还有过渡用的“西皮摇板”和“西皮散板”。摇板的过门与流水与快板类似,也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“里个龙”,但唱腔有所不同,如 《坐宫》 中杨延辉的“我本是杨四郎把名姓改换”几句就是摇板,《回令》中他又唱的“我哭一声老太后”等一大串都是散板。 另外,西皮中还有“反西皮”,不过使用较少,一般也只有摇板和散板,如刁德一唱的“这个女人不寻常”就是反西皮摇板,伍子胥唱的“子胥筏阅门楣第”就是反西皮散板。 西皮中常用的板式基本上就有这些,但少见的如“西皮小导板”“西皮回龙”,就在《见母》一折中杨延辉的“老娘亲请上受儿拜”中全用到了。导板结束后只有上句,“拜”字用回龙接了下句,方便后面的演唱。因为京剧的唱段一般都遵守上下句的原则,如果没有则要用锣鼓经中的“扫头”垫底。但如果打了扫头就表示结束,所以还有唱段就会用到“回龙”。“回龙”、“散板”容易和“导板”相混淆,所以初学者应该要注意。因为版面有限,所以西皮类唱腔就先介绍到这里。 二黄唱腔与西皮类似,也分“导板”、“三眼”、“原板”、“二六板”、“摇板”、“散板”和“回龙”等,用法也几乎相同。但因为二黄为“板起板落”的原因,所以没有省略“眼”的流水和快板,多了“快原板”。二黄会把“回龙”作为起板,叫“二黄碰板”,还有“二黄跺板”。但二黄的回龙同西皮有所分别,有时会有一大段,叫做“回龙腔”,不同于“回龙板”只唱最后一个字。二黄也有“回龙板”,要注意区分。 还有,像“南梆子”(西皮类),“四平调”(二黄类),“反二黄”(反二黄类,板式几乎与正二黄一样齐全),“汉调二黄”(二黄类),“高拨子”(反二黄类,主要由“导板”、“跺板”、“原板”、“摇板”和“散板”构成)都是京剧的板式。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|